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

FB改變去世用戶的隱私 讓死者帳號變更可見

不久之前,一位名叫 Josh Berlin 的父親曾在 Youtube 上向Facebook發起呼籲,希望獲得已過世兒子的賬號內容。這件事情據說很快傳到馬扎同學耳朵裡,最終破例為這位父親提供了授權。不過,馬扎以後再也不必為類似申請『破例』了,因為 Facebook 剛剛修改了針對去世者帳號的隱私政策。


根據36氪報導,在Facebook之前的規則中,工作人員會根據其他用戶的舉報去核實某一帳號主人的生命狀態。如果帳號主人被確認死亡,該帳號將被設置為『memorialized』狀態。被『memorialized』的帳號既不能被非好友用戶檢索,也沒法被任何人登陸並寫入內容,甚至連一些原本公開的內容都會被封禁。即使你與去世者互為好友,也只有透過搜索欄輸入姓名才能找到對方,並且只有有限的訪問權限——雖然這一切都出於隱私考慮,我們仍然會覺得這些『天堂用戶』的存在感遭到了極大的抹殺。


而今天,我們在Facebook社區運營團隊發布的聲明中看到一些重要變化:『從過去到今天,如果一個用戶的帳號被設置為「memorialized」,意味著該帳號的訪問權限變成「僅限好友」。而從今天開始,我們將維持帳號原有的可見性設定,以確保用戶去世後的帳號設置與其生前保持一致。我們尊重一個人生前的選擇,而且也希望他的親朋好友能一如既往地訪問其主頁內容。』也就是說,如果你的頁面中有一些原本就設置為公開的內容,不管是你的好友還是非好友,現在都能像你生前安排的一樣擁有訪問權限。某種程度上,這或許也可以理解為對用戶遺囑的執行?不管怎麼說,Facebook 成功解決了一些爭議。在『去世者的數字遺產應該由誰繼承』的問題上,不管是社交網路還是各種雲存儲工具都處於比較尷尬的地位:一方面要考慮隱私保護,一方面又要考慮這些隱私中可能還有需要被公開或者繼承的部分。最要命的是現行法規似乎在數字遺產領域並不那麼有效。


比起 Facebook,Google 就顯得先知先覺,干脆把數字遺產問題交由用戶自己解決。利用 Google 去年推出的一款『數字遺囑』工具,用戶可以在生前決定自己物理死亡(去世)或虛擬死亡(帳號長期不使用)後,哪些資料應該被刪除。這項服務幾乎涵蓋了 Google 旗下所有可能出現爭議的資產,包括 Gmail、Google+、博客、Google Drive、Picasa 以及 YouTube 等等。


除了 Google 的『數字遺囑』工具外,我們其實也介紹過Perpetu和遺囑網這兩款網路遺囑產品。這些遺囑網站將會托管你的網路帳號或遺囑資訊,在你被認定死亡後轉交相關人。當然,有些人可能像我一樣推崇『生當做人傑,死亦為鬼雄』(開玩笑)。這時根據網路資料模仿你生前行為的Eterni.me將成為福音,生前牛逼閃閃,死後也可以存在感爆棚。總之,未雨綢繆,也許你也該想想百年之後了。


資料來源:NowNews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